×
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?普京回应语惊四座!
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?谁又会支持日本?近日,普京说了一句话,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...
普京到底说了什么,打死你也想不到
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
夏朝传说

商朝故事第二十八章

商朝故事第二十八章,辉瑞在朝廷官员中,属于既有出身,又有见识的那种官员,家族是老贵族出身,老贵族和王族子弟联姻是常态,因此,准确地说,他们也属于王族一支,从血统角度来说,维持王朝利益是必须的,因此辉瑞入朝做官后,一支在劝导桀做个好大王。远离小人,亲近君子,生活上不要奢侈,尤其反对桀为了独自享受,建王家猎场,为了讨妹喜喜欢,建倾宫,因为说的话,都是桀不愿意听的,因此桀讨厌他,只是因为他的出身,身后的家族没有动他,桀虽然讨厌他,并没有迫害他,只是很少理他,这自然让辉瑞失望,几次动了辞官不做的念头,因为他不想看见朝廷被毁灭的那天。但是真正逼使他下决心辞官的,是桀处死关龙逄之后。

看见朝廷中唯一直言敢谏,对桀有一定制约作用的关龙逄不再了,辉瑞明白,从此不会再有官员去阻止桀的荒淫,阻止他的昏聩,朝廷成为了桀一个人的朝廷,乌烟瘴气,吃喝玩乐成为朝廷的主流,国家在这样朝廷的领导下,焉能不丢。因为不想看见悲惨的结果,辉瑞主动辞官了。为了彻底和朝廷切割,他卖掉了在京城的一切财产,带领家人,在京城外面三十里的农村住了下来。本来想安安静静地安度晚年,两耳不闻窗外事,但是根本做不到。因为当初官做的大,现在就算退职了,县太爷,乡镇官员也不时地会来造访,谈到朝廷的现状,除了唉声叹气,就是眉头紧锁,从来就没有好消息。后来桀丢了江山,汤的大军进入京城,都是这些人告诉他的。

看见自己的预见兑现了,夏朝四百年江山落入他人之手,辉瑞独自跑到村子外面的小河边,找个没人的地方,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。哭过后心里虽坦然了一些,却对汤这个人开始感兴趣了。虽然他早就知道汤候名字,但是并没有引起注意,现在感觉奇怪,心说,就算桀在政治上**,在生活上奢靡,但是京城外面有两万多朝廷大军,汤一个地方诸侯,就算有武装,战斗力不可能匹敌朝廷军队,为什么打败了桀的军队?

为了搞清这个问题,他命令自己的跟班出去调查,跟班回来告诉他,不是汤一家军队打败的桀,有很多诸侯加入了汤候的大军,辉瑞这才知道,桀不是被汤一个人打败的,是被众多诸侯联合后打败的,这就合理了,因为桀众叛亲离了,有这个下场是必然的。但是让辉瑞感到欣慰的是,汤的军队进入京城后,秋毫不犯,没有妄杀一个人,如此仁德的做法,如此守纪律的军队的确少见,京城里的王族,贵族官员和绅士并不这样认为,他们见辉瑞的时候总会说:汤候在演戏,用不了多久就会原形毕露。并且举例说,羿占领京城后,开始也没有迫害官员和王族子弟,后来却差点把王族子弟杀光,如果不是少康母亲幸运逃走,王族可能就此被灭绝。因为说的人多,不由辉瑞不信,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又一次打脸了。汤非但没有杀戮姒族儿女,还专门给他们的后代,家人划出一块土地,由他们在那里生存,发展,自我管理。

目瞪口呆之后,辉瑞断定,汤是个不一样的大王,是个善于治理国家,在乎民众感受的大王。为此他觉得欣慰,因为在内心深处,他希望国家好,希望民众有个安定的生活环境。因此,当管家兴冲冲地跑来告诉他,汤带着丞相伊尹来看他的时候,心理又一次被震动了。因为他知道,汤刚刚接管这个国家的权利,百废待兴,日理万机,应该是最忙的时候,而且汤的都城在谷熟,不在京城,从谷熟到这里,马车要走大半天的路程,汤作为君王,驰骋百里来看他这个退休致仕的老人,足可以说明汤有博大的胸怀,容人的雅量,因为他毕竟在桀的手下做过大官,也没有为新政权做过任何事情,所以激动之下,身穿粗布便衣迎到了门前。

“大王突然造访,草民没有远迎,罪该万死。”看见汤之后,辉瑞惶恐地说。

“辉大人请起,是孤来的唐突了,大人何罪之有?”汤满脸笑容地说,亲手搀扶起辉瑞,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眼,看见辉瑞银发飘飘,但是双眼精神矍铄,知道辉瑞的精神状态不差。

“惭愧,惭愧,大王请,丞相请。”辉瑞躬身退后,伸出手做出请进的手势,他的妻子,儿女跟在他后面,一个个束手待立。

汤就带头顺着院子里的大路,往辉瑞住的堂屋走去。一边走,一边看,汤属于注重细节的人,他看见,院子规模不小,收拾的也算干净,整洁,院子里种了不少花草,果树,但是地面还是土路,只是铺着细细地黄沙,房屋只有正面的几间房子是青砖瓦房,其余的房子都是草屋,一切说明,辉瑞的生活以简朴为主,没有某些贵族,高官的奢华,这让汤高兴,因为他自己反对奢华的生活,因为他知道,桀之所以失败,和他过度腐朽,奢华的生活是分不开的。一个人精力有限,如果专注于个人享受,心理就不会装着朝廷和民众。

走进堂屋,里面有张八仙桌,上面供着夏朝祖宗神像大禹,桌子两边排例着木质椅子,不管桌子还是椅子,都很旧,桌上喝茶用的碗和茶壶,都是粗瓷做的,这让汤感觉意外,因为他知道,辉瑞出生在贵族世家,京城的贵族,对于茶具,炊具是讲究的,奢侈一点的,都使用青铜器具,而且是做工考究的哪种青铜餐具。

“大王请坐,丞相请坐,老朽家里没有适合大王使用的茶具,惭愧,如果知道大王要来,老朽会让家人添置的。”辉瑞后面的话等于告诉汤,不是他没有财力去购置上等茶具,是自己不喜欢。

“很好,看见辉大人生活简朴,孤知道,辉大人是如何做人了,这符合孤的生活习惯。”汤和颜悦色地说,因为发自本心,汤的脸上,看不见做作。

“多谢大王体谅,不知大王来到寒舍有什么事情需要老朽效劳?”辉瑞因为不善于客套应对,单刀直入地提出了问题,因为他感觉到,汤老远的来到这里,绝不会是为了探视自己。

“孤久闻辉大人的盛名,这次来是请贤来的。”汤没有掩饰,直言相对地说。

辉瑞吓了一跳,没有想到汤老远的来到这里,是为了请自己出山,这个情大了,自己是个致仕的老朽,哪里能够承受汤如此大的情?就说:“老朽何德何能,敢劳动圣驾来请,惭愧啊惭愧。”

“孤听说,辉大人在桀手下的时候,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意见,可惜的是,没有被桀采纳,如果桀肯重用辉大人这样的贤达,江山怎么可能丢失?”汤说,表情是严肃的,他要告诉辉瑞,自己对他是了解的,否则不可能老远的来请他。

“哎,一言难尽。”辉瑞长叹一声之后,满脸沮丧。“老朽告诉先王,要爱民,要重视国事,远小人,近君子,他一句话也听不进去,反而处死了关龙逄这样的忠臣,重用赵梁这样的佞臣,江山焉能不丢?”

“孤就需要辉大人这样敢言直谏的君子,所以想请辉大人出任礼部金正,希望大人不要推辞。”汤不想引发辉瑞的悲伤,换了话题说。

“老朽能够做什么?”辉瑞又吓了一跳,没有想到汤会给自己这样大的官职,自己在桀手里,也就做到这个位置,那还是因为自己的贵族身份。

“大王虽然建立了新政权,但是在某些人的心理,大王以臣的身份夺取王位,违反纲常,天下人心不稳,大王希望辉大人能够为天下稳定做些工作,比如,宣传桀的暴行,告知民众,桀丢江山的原因是他自己所作所为造成的,不是别人抢去的。大王之所以要夺取桀的江山,是为了解决天下人的苦难,替天行道而已。”一直没有说话的伊尹,这个时候插话说。

“丞相是说,用宣传的方式告知民众,大王的仁德,天意如此,让民众知道,桀早已经失去做君王的德行,所以被上苍抛弃了,是不是这个意思?”辉瑞反问,随后不等汤和伊尹回答又说:“大王已经掌握了政治,军事司法极其一切权利,对于反对者,可以动用权利将他们投到监狱,为什么选择费时,费力的办法?”

“用刑律处置人固然容易,也简单,但是大王仁慈,希望通过教化的方式,让民众分清是非,不做无畏的牺牲。”伊尹说。

辉瑞得到了这样的回答,心理生出了感慨,因为他早就告诉过桀,对民应该以心服之,不是以力压制,但是被桀称为腐儒之见,就是嗤之以鼻。而汤却放弃简单,容易的办法,要做到以心服之,这样一对比,两个人孰贤孰劣一目了然了,因此略微沉吟了片刻说:“大王高瞻远瞩,小民佩服。只是做这样的工作想见成效,需要很长时间,朝廷还要动用大量的人力,财力,不知道大王是不是想明白了?”

“孤的治国方针是以民为本,只有政治清明,民众生活安定,国家才会兴旺,所以用在唤醒民众觉悟,明辨是非上,花费再多的钱财都是值得的,这点辉大人不必多疑。”汤口气坚定地说。

“大王如此治国,国家一定会昌盛,小民愿意追随大王,至死不渝。”辉瑞激动地说,汤的这个治国观点,是他梦寐以求的,桀是不愿意听的,所以这个抱负只能是梦中之花,看见汤的态度如此坚决,哪里会不激动?

“好啊!孤就等着辉大人这句话。”汤高兴了。“朝廷新建,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相助,只要大人能够竭心尽力去做,孤绝对不会有负大人。”

汤的话音刚刚落地,一个仆人站在了门口,对辉瑞说:“老爷,晚饭备好,夫人招呼大王,丞相用餐。”

听见仆人说,汤才感觉饿了,坐了一天车,路上只是吃了一口点心,十个小时过去,胃当然要抗议了,领头站了起来。“好, 就品尝爱卿家里的农家饭菜。”

汤治国的时候,两手并用,一方面是侠骨柔情,一方面是铁面无私。把辉瑞请到谷熟之后,第二天,就当着群臣的面,重点介绍了辉瑞的职务和才干。随后命令辉瑞在谷熟管辖的几个县镇试点,明确给地方朝廷下旨,辉瑞需要的人力,财力,地方朝廷要全力支持。但是,以教化治国毕竟是新生事物,多数官员都不理解,自然就不以为然,包括辉瑞主管的礼部官员也在敷衍,没有几个人认真配合,这就导致了辉瑞的工作很难展开。而辉瑞又是个做事认真,执着的人,哪里受的了某些吏员明里支持,暗地捣乱的行为,一口气撤掉了礼部的一半官员和吏员,这些官员要么是元老级别的,要么是和商地官员,贵族有勾结的,被辉瑞砸了饭碗,当然恼怒,集体去找汤请愿,其实是无理取闹。

这是汤坐上王位遇到的,第一次内部案件。就当别人认为他会照顾多数官员感官的时候,汤露出了铁面的一面,当堂下旨:把领头请愿的几个官员,打入大牢,其余的官员,吏员一律革职,永不叙用,这一招把所有的官员镇住了,因为这不是他们熟识的汤,没有想到汤还有这一手,一个个哑口,毕竟砸了饭碗是关乎到吃饭的大问题。就连伊尹也没有想到汤会如此旗帜鲜明地支持辉瑞,心理暗暗叫好,明白不用铁腕是不可能让官员们明白,教化子民不是走走样子,是动真格的。就像汤对大臣们说的。“孤不是汤候,不能眼睛只看着鼻子底下,孤是大王,整个国家的大王,孤不想自己领导下的国民,连基本的是非都分不清。”

伊尹相信,就算有人不明白汤的这番话,但是也明白,阻挡,破坏,工作怠慢辉瑞做的事情,乌纱帽会搬家。就因为汤公开为辉瑞站台,所以辉瑞的工作大刀阔斧地开展起来。针对绝大多数人不识字的现象,辉瑞找了很多会绘画的人,在主要街道的墙上,分别图上桀的恶行,派人组织讲演专场,给普通民众去讲汤的仁慈,睿智,工作勤恳,生活简朴,而桀就是暴虐,奢侈,生活腐化的典型代表,通过对比让民众去分析,哪一个大王好。

一个月之后,汤秘密地去街市暗访,听到不少说闲话的男女老少,在说桀的不是,在赞扬汤的清廉与简朴。辉瑞的宣传不讲大道理,专门讲普通民众听的懂的,看的见的,因此效果显著。汤回来后,把辉瑞叫到面前,当面表扬了他,但是也指出,他的宣传应该走出京畿地区,让更多的人知道,辉瑞表示明白,就去做了。随后,汤亲自主持了刑法和税法的修改,在桀做大王的时候,刑律达到了严苛的程度,因此必须修改,而且修改的幅度要大,汤指定仲虺协同刑部金正共同负责,除了对叛国罪原封不动保留外,其余的刑法都要修改。指定伊尹负责修改税率,包括诸侯上贡的贡赋,都要求大幅削减。这两个法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,修改后的法律照比桀制定的法律,有了大幅度的宽松,毫无疑问,得到了民众的欢迎。

此外,为了证明自己是上苍庇佑的天之骄子,汤命令在市郊建了一座天帝庙,庙建好后,汤每个月都要亲自祭祀,因为,这也是得民心的大事。通过频繁的祭祀,更多的人相信,汤就是天帝的儿子,有了天帝护身符,京畿一带的人们,很快就从心理上认定,汤理所当然就应该做大王,而桀是篡位得来的大王。在那个科学文化极不发达的年代里,借用天帝做保护伞,是很多大王都不断使用的招数,当然,汤做的比别人好。就这样,到了第二年春天,汤直接领导的京畿一带,彻底稳定下来,经济也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,万物复苏的基础就此打下了。

当然,在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深深危机,就是诸侯问题。夏朝是由大禹创建的,大禹是被舜看中后接任的,但是他接任的,只是一个明面统一,其实各行其是的国家联盟,因为当初黄帝组建这个联盟的时候,就是融进了数以万计的氏族,据说,当时的大大小小氏族有几万个之多。少的有一两千人,大的也不过有几万人,到了禹做大王的时候,这个现象没有改变,因此,禹想坐稳王位,只靠王冠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有能够依靠的实力,也就是大的氏族领袖,当然了,这些人不会平白无故地支持你,就是说,你做大王,他们也得封侯,因此,那个时候的候伯一类的诸侯多如牛毛,这虽然对于管理者来说,权利削弱了不少,但是也减少了内战的风险,因此,只要归附夏朝,听从大禹指挥,人数多的氏族首领封你做候,人数少的封伯,就这样,有的氏族还想独立,因此不得已,大禹为了震慑诸侯,在茅山召开诸侯大会,因为迟到,一个诸侯当场被大禹祭旗了,当然是为了立威。最后大禹封了大大小小三千多诸侯,这三千多诸侯都是世袭的,所以就一直延续到今天。

诸侯们在自己的领地其实就是大王,人事权,财政权都在自己手里握着,大王管不着。尤其是文化习俗,信仰,几乎一个氏族一个样,汤知道这个毛病,他是个有雄心抱负的大王,不愿意做花架子般的大王,因此拿诸侯开刀就是必然的,因为汤明白,自己要真正控制这个国家,就必须做到文化统一,信仰统一,诸侯必须听从自己的招呼,要做到这一点,三千多诸侯太多了,这才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,一口气砍去了两千多个诸侯,这样做他是安心了,也容易管理国家了,但是那些被免去的诸侯怨气冲天。过去有了这个头衔,哪怕是做几千人的伯,什么也不用干,照样吃香的,喝辣的。现在这顶乌纱没有了,没有人买你的账了,好日子到头了,肚子里的火气当然小不了。关键是,这样的诸侯不是一个,两个,是两千多个,凭自己的力量,公开和朝廷叫板,没有人会那么傻。如果那样做,不是诸侯的乌纱帽没有了,是脑袋要搬家了,但是就这样窝窝囊囊地咽下气,的确是不甘心,因此,某些诸侯就开始往一块凑。

既然大家肚子里都有气,凑到一块当然不会有好事,开始只是痛快,痛快嘴巴,时间长了有人就不干了,心说我的一个氏族打不过朝廷,如果联系几十,几百个氏族,力量就大了?因此,有人就开始做这个工作,之所以一直没有形成拳头,是因为大家实力差不多,都想做联盟的当家人,时间用在吵架上了。那些中等诸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,后来有人就想请大诸侯出山,做他们的头,个别诸侯真动心了。按说,汤并没有裁撤大诸侯,他们为什么要趟这趟浑水?他们当然也有不满,因为被裁撤的中小诸侯,最后都分给了参与反对夏朝造反的诸侯了,这样一来,原本有的中小诸侯,一下子变成了大诸侯。没有获得利益的大诸侯觉得分赃不均,当然有怨气了,他们认为,自己当初没有参加反夏大军,是因为看不清形势,不敢轻易下手,这没有问题,现在这样分赃,不是按照祖宗功绩来的,这是不公平,既然有了这样的想法,有些中小诸侯愿意主动投靠,何乐不为?贪心让某些诸侯蒙上了眼睛,就不去想,朝廷知道了该怎么办?而且朝廷一定会知道的,因为这些中小诸侯投靠自己,原来得到土地,人口的诸侯得不到了,他们怎么可能干?不干就会去朝廷告状,如此一来,朝廷就知道了,因此,看似风平浪静的朝廷,其实隐藏着极大的政治危机。

那么朝廷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?如果汤没有想到这个问题,伊尹也会提醒他的,因为当初决定裁撤诸侯的时候,汤就知道要冒政治风险,既然有风险,为什么还要做?为了子孙万代的权利,为了政权的巩固,必须这样做,他不想把麻烦留给儿子,英明的帝王都是如此,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,愿意承担别人不愿意,或者不敢承担的责任,所以汤还是做了,只是为了防止某些诸侯有不轨之心,汤专门把刑部总捕头飞扬找了过来,授以密计。让他多多地派出刑部的暗探,去全国各地潜伏,打探消息,然后报告给朝廷,因此,有些迹象刚刚出现,汤就知道了,但是他并没有动手,因为他明白,当事情刚刚露出端倪,罪证还没有显现,这个时候处置诸侯,容易激起更大的恐慌,造成连锁反应,不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可,认为他在排除异己,所以他必须等。谁知道,这一等半年过去了,聚集在一起的诸侯没有举起反旗,原来他们害怕朝廷,内部意见不统一,因此没有形成具体行动。再就是,汤在家里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,也没有把这些事当做头等大事,双方都有自己的原因,事情就撂下了。另外,朝廷还因为减税,分成了两派,在争论不休,最后不得不请汤做决断。

原来,伊尹是负责减少税赋工作的,他对于生意人,手工作坊减税比较大,原因是,桀在的时候,给他们加税多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做生意的,开作坊的,真正的大老板不多,多数做买卖的,都是小生意人,加税对于他们来说,负担过重,因此在桀主政时期,一半以上的小生意人破产不干了,许多人干脆就去给别人打工,问题是,缺少了小生意人,物价就居高不下,因为市场价格容易**控,而小生意人奉行的做生意原则是薄利多销,所以伊尹主张给生意人和手工作坊的手艺人大幅度减税,对于种地的减税不多。这里一个主要原因是,夏朝的土地绝大部分集中在部分地主和贵族手里,零散的农民拥有的土地不多,减税对于他们来说,意义不大。只是便宜了大地主和贵族。二来是,就因为这个原因,桀对土地拥有者加税也不如生意人多,所以伊尹决定给他们减税少。

当伊尹把这个想法在朝堂上说出来的时候,以仲虺为首的多数官员不干,认为减税应该一碗水端平,不应该出现偏心的现象,双方既然都是商朝子民,待遇就应该相同。双方争执不小,只能请汤定夺。汤知道伊尹的做法对,但是不想让仲虺等人伤心,就采用了折中的办法进行了处理,做大王其实挺难的,因为一碗水很难端平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
功能呼出区
content